累四吾 Lay Woo
雷峰塔纪念书院院长
Lei Fong Tower Memorial College
开源商学院
GNU/Business School

鱼儿沟回忆录之阅读

我觉得经历过高中三年住宿拷打过的人应该不会不喜欢看书,至少在学校里面是非常喜欢看书的。毕竟在学校里没有任何娱乐的可能,而书又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。记得初中时候的语文老师说过,要让阅读和呼吸一样普通,初中时倒还好,高中是真的实现了。除了写作业和出去打羽毛球外,我几乎都在看书,以至于到了痴狂的地步。

其实我的喜欢阅读并非一日之功,从小学开始就有上课看书的恶习。那个时候虽然还没住宿,但是周中的时候看电视是不被允许的。而且当时学校是十分鼓励学生读课外书,每隔几周都可以去图书室读一个中午,班级里的图书架也会摆满每月更新的书目,还有杂志可以订阅。总之,基本上不缺书看,自然也「既来之则安之」地读起书来了。

高中时候读的书大概不是纯「书」,更多的时候是指杂志,比较流行的有《读者》《三联周刊》《中国国家地理》等。当时我几乎每本都看,都是从同学那里借的。我的同桌就是《读者》大户,每次他看完就给我看。虽然一直没订阅,但我的确是忠实读者了。每天比较放松的时刻就是看《读者》的时候。不得不说《读者》的编辑真的很有品味,每次封面上的文章都很好看,几乎没有一篇是不精彩的。时间也是不固定的,可能是早读开始前的早晨,又或许是午休,或者晚自习和晚自习后回寝室。我们班主任向来是很和蔼的,十分人性化,他强制要求我们午休必须睡觉,也允许我们在课余时间看书。他自己就是个书虫,晚自习坐班经常捧着一本《历史的温度》;我们作为高三的学生早不看那种劣质校园爱情小说,《读者》这些也确实具有阅读的价值。

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是再贵也值得的杂志之一。国家地理似乎成为了我欣赏脚下这座星球的上帝视角。即使是有些模糊的图片和未必详尽的日志,也足以令人流连忘返于那一个个「未曾谋面」的故乡。也是看了国家地理,我才逐渐触摸到或虚或实的地理知识,这应该是「地理」中的「天理」所在。地理是一门玄学不假,但正是看似「玄幻」的谜面,才吸引着一个又一个的「解谜人」为之魂牵梦萦,为之心旷神怡。即使是看图片,我也不会吝啬「叹为观止」来形容自然的伟力;独特而有韵味的人文景观,雕刻着宏大史诗下的花中世界。

同时我也是喜欢读原先意义上的「书」的。我一开始喜欢阅读古文,后来越来越觉得历史有意思,就开始阅读《史记》《左传》。后面无端爱上了大明,先是《显微镜下的大明》,后又买来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看。除此之外还有同桌力荐的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,也十分有趣。我还特别喜欢看不同人物的传记,比如《苏东坡传》《李白传》等。有时候心情郁闷,也想想他们也一样被迫流浪,有人共情,心里也有些安慰。所以我并非是嘲弄,或者出于某种「喋血」的缘由,而是单纯想了解「子瞻兄」和「太白兄」是怎么面对这堆乱糟糟事情的。穿越时空固然不可,古今对话未必不能,但确实大多是想象罢了,我记得老师说过喜欢阅读的人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,诚然。

还有一个阅读的途径就是公众号。我是到高三才知道「原来公众号也有高质量的文章」的。当时为了精进(或着说挽救)我不堪的议论文,我特地关注了「陌上风尘」公众号,想着学习一下「大佬」的写法。但后来我才发现的确是得同等级的「大佬」才能模仿类似的文章。那些深邃奥妙的哲学定力又臭又长,一来不了解、二来背不出。可能很多人会背文章来扩充语料,我不否认其有效性,但也的确是不屑一顾的态度。并且许多哲学原理和主题本身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,或者过度抽象化主题以至于有些「勉强」,所以当时也有过「这人怎么这么装」的想法。我是很讨厌所谓「公式化」「多背诵」的写作方式的,我更看重逻辑的表达。不过之后的确是发觉空有骨架没有内容,也在小本子上记录了一些,不过由于我的偏见,大部分仅仅处于背过但从没用过的状态,只有少数是我津津乐道并每次都会引用的。总之,对于一些想要开阔视野的人来说,「陌上风尘」之类的公众号也是很好的。

可惜上了大学以后读书似乎是一个很奢侈的事情。首先大学主要都是英文文本,对于中文素养仅限于仪式性的一门课,而且教授深度也不高,完全不是大学语文应该有的水准,甚至完全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了。既没有对中文素养进行必要的训练,又没有对文学文化方面进行系统的讲解,有些甚至不如高中。再加上平时根本没有时间来进行额外的阅读,不像高中那样没有电子产品的诱惑,更是雪上加霜。或许这也是写这系列文章的目的,倒逼自己把语言能力维持在一个基准的水平。

另外,我特别喜欢行政楼的花园,以至于成了我每天中午午休的「逃难之地」。因为我们班主任不让我们中午学习,要是被发现了必然是臭骂一顿,所以那里是一个极好的庇护所。说是花园,不如说是一个正方的庭院,格局上有点像天井。有几张小桌子和遮阳伞,大阳大的时候可以摇开。春天是最好的,「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」,鸟在啼叫,花在微笑,风在呢喃。夏天的时候,在遮阳伞底下吹吹风也是极为惬意的。雨天有时候会有些微冷,夏天会有些闷,不过空气是新鲜的,心情自然也会好许多。冬天是舒适的,常绿的植物并不会凋谢,天高地阔,晒晒太阳,十分暖和。或许是那里与自然十分接近,每次在那里看书我都会文思泉涌,灵感迸发,有时候会在那里进行小小的创作。

同样是春天的午后一点多,我想,现在行政楼的花园依旧和以前一样阳光明媚。深圳刚刚经历暴雨,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气息,那种「吹面不寒杨柳风」的感觉又让我回想起那一个个中午,捧着书,坐在遮阳伞下津津有味的看:

歌台暖响、春光融融;舞殿冷袖、风雨凄凄。

刚学的时候,我就觉得这就是在形容那个现在日思夜想的花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