鉴于——
- 认识到当前汉语使用极不规范之现状
- 认识到当前提高语言沟通效率之必须
- 亟需矫正不规范之用语习惯
本文将从六个角度简要说明何为良好之用语习惯。
注意:用语习惯以口语为对象,并非写作所用书面语。
对牛弹琴:时机与话题选择
我们常说「看碟下菜、量体裁衣」,倘若在不适宜的时机对他人说不适宜的话题,那与对牛弹琴无异。考虑到有些人并无判断是否合适的能力,下面给出一些示例:
- 对方正在进行事项优先级高于聊天。当对方沉浸于某事,打断思路如横刀夺爱。
- 对方反应与自己猜测有较大落差。比如自身感到有趣,而对方并无兴趣。
- 主动提及对方盲区知识。不可与夏虫语冰。
诚然,事情不可能都分个先后,也不可能完全知道对方的文化水平,这样未免太过于机械化。但是说话者应照顾到听众的感受,设身处地为其思考,仔细地考虑时机和内容,并进行积极地策略调整。
言之无物:表达方式与内容
新文化运动期间,许多白话文提倡者批判古文矫揉造作、言之无物。其实白话文并不能改善这类问题。俗话说,「狗改不了吃屎」,白话文因为对词语和语法使用的要求变弱,同样会有类似问题。况且白话中的修饰词更加单调,但使用却更加频繁,这无疑加剧了表达过度复杂的「病症」。
英国曾经推行过简化英语的活动,因为当时公文为了显得更「官方」,采用了十分复杂的表达方式。英剧「是,大臣」中充满了这类笑点。很多人讨厌英语的作文充满「高级表达」也是如此,通过使句子复杂来体现自己的语言素养。有些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后,因为过度使用复杂表达,被同学戏称为「小莎士比亚」。
还有另一种情况是「无物」,即无用信息。我们都不喜欢看「裹脚布」式的文章,但在句子中添加无用信息并非罕见。比如,很多客服在回答顾客问题时,会加入很多无用的客套话。有些人为了体现出自己的思虑周全,展示出其思考逻辑,在表达时力求面面俱到,这其实是不合适的。因为语义具有延展性,倘若真的要无差别覆盖,那么一句话可能可以扩充为好几句话。而且,表达中参杂过多无意义信息也是一种思虑不周全的表现。
总之,在对话时应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,减少无用信息,提高表达效率。
复读机:狼来了
如果你不是老年痴呆,并且能够判断 β 与 B 的不同,那么你应该不会是一个复读机。
何为复读机?即反复提及一件事。可能很多人都讨厌被别人催促。我就十分讨厌过几分钟就来催。有些事情会让我们很兴奋,有些事情会让我们很难过,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和别人分享来缓解情绪。然而,反复地和别人吐槽同一件事情是非常不合适的。如果每天都和朋友吐槽「今天好累」,那么他人的反应会从激烈逐渐变平淡到最后直接忽视,这与「狼来了」效应如出一辙。
「用典」达人
古人是十分喜欢用典的,现代人也十分喜欢用。现代人一半把典故称为「梗」。其实用典和用梗的功用是相似的,无非减少字数的情况下增加内涵。现代的梗文化已经十分发达,可能过几天就会有一个新的梗出现。有些梗十分有趣,但并不是所有梗都等于有趣。经常有人吐槽「村里刚通网」。去除那些真的每天不看手机的人,情况仍然会存在。这一个问题可以很好理解。每个人接受信息的能力就像一个大水桶,信息就像倒进桶里的水。每个人的桶有大小,能接受的水也有区别。再加上现在大数据这么发达,每个人接受到的信息多为接受者独有的,而真正「现象级」的梗还有多少呢?因此,除非十分确定,否则谨慎用梗。
同时,还有另外一种情况,就是所谓的「陈年烂梗」。有些梗是传世经典,有些梗在一段时间后就隐入尘埃。春晚逐渐褪色也是如此,从最初的井喷式造梗节目到现在的烂梗集合地,年轻人的目光永远停留在那些古早的春晚,即使当时可能还不知春晚为何物。
机器人
注意,这里并非「人工智能」,而是「机器人」。想必大家一定被客服机器人逼疯过。客服机器人之所以被称为「人工智障」就是因为客服机器人只有固定的语料库,回答也十分有限,经常文不对题。随着日常口语越来越「肆无忌惮」,词语的使用越来越匮乏,以至于不同的词被同一个词替代,正如「奈何老子没文化,一句卧槽走天下」,本身错误的用语习惯加上梗和表情包的加持,人们越来越不会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。还有一个显著的方面就是骂人。现在骂人只能想到国骂,的确是出口成脏。即使不求像诸葛亮骂死王朗那样的口才,也不应如此千篇一律地使用语言。骂人是一个艺术,但篇幅有限,暂且按下不表。
圣音雅言
对于口语而言,语气是很重要的。语气的内涵十分丰富,用法也有很多不同,但只有用得好才是真的好。有时候,我们会说某人很亲切,其中一大因素就是这个人的语气不会有距离感,不会让人产生抵触,也更能引发听者的共鸣。然而,有些人喜欢「修饰」自己的声音,与「亲近」一词背道而驰,甚至于有些「官腔作势」的样子。虽然其目的很难推测,但是结果是很显然的。
还有一些人喜欢「阴阳怪气」,以彰显自己的「学识广博」和「幽默风趣」。实际上,不恰当的使用「阴阳怪气」会触发负面的被动效果,除了增加一点「发言经验」别无他用。况且日常对话只是一时,即使抖再多的机灵也不会被人「铭记」,不仅不会有经验,只会收获无语到头的白眼。
总之,以上六点能够概括目前大部分的「通病」,冀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。比起天天进行繁简之辩,文白之分,方言之别,真正用好汉语,才是发扬汉文化的重点所在。
近期评论